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全面总结了“十二五”特别是过去一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,科学谋划了“十三五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发展蓝图。
一张图,一条清晰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创新驱动发展,成为巨椽妙笔,抒写出华美篇章。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摘录: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,新兴产业快速增长。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蓬勃发展,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.6%,平均每天新增1.2万户。
这组数据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李维斗的注意。“毫无疑问,双创是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”李维斗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。在他看来,在新常态下,经济增量的关键就在如何利用现在的新技术进行创新创业活动。“比如,鼓励新进入到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创业。”
“不过,也要考虑到他们刚刚走上社会的生存压力。”李维斗期待,政府能够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给予诸如税费减免等政策支持,提高企业存活率。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摘录: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,国产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,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。对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,全国各族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!
“这是我国多年持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支持科技人员勇攀科学高峰、勇于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结果,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和担当。”中科院院士郭雷代表说。
郭雷建议,“十三五”期间,在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、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同时,也应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遵循科技发展规律,优化科研创新环境,包括科技奖励体制与科技评价体系的深化改革。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摘录: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。量子通信、中微子振荡、高温铁基超导等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,载人航天、探月工程、深海探测等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带领的团队在量子通信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,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被“点了名”。
“近年来,随着国力逐渐增强,我国对基础科学持续不断地投入。”潘建伟说,“同时,从2008年开始,除了国内人才计划外,我国又加大了国外人才引进的力度。”
在潘建伟看来,这一系列的举措到今天已经开始见效,“正好到了井喷的阶段。”他相信,未来,我国基础科学会不乏创新成果,还会有更多的成果走到世界前列。
中科院院士包信和代表指出:“创新驱动发展,不仅要创新,还要应用创新,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。”
在包信和看来,成果转化也是一门科学。“不是一个成果拿来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了,还受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。”因此,他建议,国家、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设立基金,承担一部分科技创新、成果转化的风险。“尤其现在经济发展不是特别好,完全由企业承担风险还是比较困难的。”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摘录:到2020年,力争在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.5%,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%,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。
“目前,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5%,发达国家在70%左右。”全国政协委员邢新会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。
但是,在邢新会看来,这一指标并没有体现出创新对发展的驱动作用。“在计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时,减去了资本和人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,数据里还包含了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和原先已有的产业的贡献。”邢新会说。
他建议,在考虑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的同时,还要考虑科技成果转化,特别是原创科技及专利转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。
“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这几年一直都保持在2%,在新常态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能够继续保证和加大科技投入,对于科技界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鼓励。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、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代表如是评价。
“如何保证2.5%的经费真正投入到我们需要投入的领域中、如何把这些钱用好都需要认真考虑。”王毅指出,对于科研机构,就是要改革体制、去掉繁文缛节,让科技创新的活力线释放潜能
“这些文字非常简短,但引申的含义其实很深。”全国政协委员朱星说。朱星表示,每年3月份科研人员都忙着写基金、申请项目,花了很多时间。